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感悟帖] 【读书帖】吾家有蛋初长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21 20:4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之前有一些笔记散落于日记中。
觉得不方便,还要搬回我的goodnotes里。
后来就不怎么在日记里记笔记了。


但我学习读书确实很需要别人监督。

被注视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

就把一些比较难啃的项目笔记搬到这里,督促我不要半途而废。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币 +22 收起 理由
李佳瑞 + 10 赞一个!
徐文智 + 6 很给力!
董胜文 + 6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20:5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3-11-24 11:04 编辑

一、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一)功利原理
我把它分成三段:1-5是原理的内涵,6-9是与原理相关的一些概念,10-14是以批驳的方式确认原理的正确性。


1、人类由快乐和痛苦主宰。

2、功利原理:按照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的幸福的倾向,来决定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

3、功利:给利益相关者(个人、共同体)带来的利益、好处

4、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由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的虚构体;共同体的利益就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

5、个人利益: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体的利益就毫无意义。当一件事物倾向于增大一个人的快乐总和时,或减小其痛苦总和时,它就被说成了是促进了这个人的利益。




6、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动:当一项行动增大共同体的幸福倾向大于它减小的幸福倾向时,它就符合功利原理。

7、符合功利原理的政策:当一项政府政策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少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它就符合功利原理。

8、功利法规:当一项政策、行动被一个人设想为符合功利原理;那么可以在论述中称呼其为功利法规、功利政策,把它当作符合功利原理的法规、政策。

9、功利原理的信徒:如果一个人对任何行动或措施的赞许或非难,是由他认为它增大或减小共同体幸福的倾向来确定的并与之相称;或者由它是否符合功利的法规或命令来决定的并与之相称的,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功利原理的信徒。




10、一个人对于一项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动,总可以说它是应该做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不应当做的。也可以说,去做是对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去做不是错的,它是一项正确的行动,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一项错误的行动。应当、对和错做如此解释时,是有意义的,否则则没有意义。

11、这个原理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它是被用来证明其他每个事物的根本,是一串证据链的始端,它无法被证明也无需被证明。

12、人类身心的先天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大多数场合都无意识地信奉着功利原理,用来规范自己行动或评判他人行动。与此同时,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能总是正确应用功利原理或是囿于个人的偏见,很少有人能首尾如一、毫无保留地应用功利原理。

13、当一个人试图反驳功利原理时,ta的理由实际上也是从功利原理本身中抽引出来的。如果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就不是证明功利原理错,而是证明按照他所设想的应用,他被误用了。一个人有无可能移动地球?有可能,但他必须找到另一个地球供他站立。

14、如何克服对功利原理的偏见:
如果完全摒弃这个原理,ta的推理将是什么样的?ta是否还有其它可以依靠的原理,或者是在没有原理的条件下思考推理?

假如有,那就让ta想想自己的原理是不是独立的、可理解的原理,是否是一种文字游戏式的空话式的原理,是否只是ta本人的一种情绪发泄?
假如ta倾向认为,ta关于一项行动看法中完全不理会行动后果的赞许或非难,足以构成他进行判断和采取行动的依据。那就让ta扪心自问,是否他的情绪要成为评判其他人的是非标准?是否每个人的情绪有同样的特权成为评判标准?

在前一情况下,让ta扪心自问,他的原理是否独断专横,是否对其他人类都有敌意。
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否并非无政府状态?是否各种不同的是非标准会多得如同芸芸众生一般?

假如ta都否定这两个问题,因为ta主张当作标准的那种情绪必然经过思考,那就让ta说说这种思考是否取决于那些行动同功利有关的特质,这是否是在抛弃ta自己的原理而求助于ta所试图对立的原理?假如不是取决于这些特质,那取决于什么特质?

假如他赞成调和,部分采用自己的原理,部分采用功利原理,那就让他想想他在多大程度上采用功利原理?确定了具体程度后,让他扪心自问他该如何证明自己应该在这种程度上采用,为什么不在更大程度上采用?

就算承认功利原理之外的其他原理正确无误,即一个人遵从这个原理正确无误;就算承认正确一词可以有与功利无关的含义(事实并非如此),仍然要他说是否有动机这一事。假如有,就让他说明这一动机是什么,怎样把它同功利因素区分开来?假如他没有,就让他说说这原理有益于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原著里面的一些细节措辞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我读的还只是译本,相信跟原本的意思又不太一样。
共同体是一个“虚构体”,是凝结了人类信念的虚构的人为的产物。边沁强调“共同体的利益就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最后的落脚点是成员,是个人。
而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对于共同体和个人的论述,好像总是有点含混不清的,要么扯一堆“共同体和个体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循环论证;要么就旗帜鲜明地告诉你,“嘿,你小子别乱搞,共同体的利益永远大于个人”,;至于这个共同体到底是个什么,你猜。
我们究竟是在为了怎样的一个共同体,损害着哪些人的利益呢?

身边很多朋友都想出国。
我爸也老觉得国外的空气更想甜一点。
不过我老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彼此彼此。
以前会因为思考这些陷入无意义的怀疑论:既然永远都解决不了,索性封闭一切傻乐。不过在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在拾回面对自我的勇气后,我好像也拾回了思考这些问题的信念。
这些问题一遍遍在人类历史中回响激荡,也就有人一遍遍攀上智识顶峰去回应。正如日升月落,潮奔浪涌,而弦歌不辍。】


【“证据之链必有始端,证明根本证据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很美很美的确定性。

说起来我好像很少在人文社科里感受这种确定性之美。
忽然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莫名起了鸡皮疙瘩。
就像是一个稚嫩的孩童在用懵懂的目光探索世界时,还在为各种猛禽惴惴不安时;有人把我抱了起来,告诉我前方险难,但归路始终有光,怕了就回头看看。

可能是这种具像化能力比较强,数学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高冷帅哥。
纯文生三小科都不涉及数字,我运算能力就比较差,每天上数学课都被理科生吊锤,愤恨之下每天上学下学路都用来给自己练心算。
算出一道题,我就想象我吧唧亲了数学一口。
现在读一页书,我就想象我亲了...
嗯,还没把法学的形象具像化出来,等我再努力一下。】

【循着第十四条完整地想了一遍,感觉有逻辑漏洞的地方在后面都有了阐述。
也可能因为我本人就是功利原理的忠实信徒吧...】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9:50:20 | 只看该作者
(二)与功利原理相反的原理
(1)定性:
根据上一章论述,功利原理是一个在所有场合都起主宰作用的原理;那么,在任何场合与其不同的原理都必然错误。因此,要证明其他理论错误,只需要展示其与功利原理不同的地方,陈述之便是驳倒之。
(2)始终对立:禁欲原理
以逆向的形式,根据某一项行动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幸福的倾向,来进行赞许或非难。即该行动增大幸福便非难,减小幸福便赞许。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1:4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3-12-13 19:21 编辑

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一)、“共产主义曾经是我们为之忘我奋斗的人类理想。然而,几十年来的实践,却历史地提出了一个极其严肃的命题:“娜拉出走以后怎样?”这个问题,现在不仅困扰着我们,而且越出国界,正在困扰着更多的人们。作者在10多年前,甚至更早以前,就“痛苦地感到,人,如果从这种想象力出发,固然可以完成历史的奇迹,却不能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严峻的现实,使他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到冷静的理智的分析和思考。他说,“年纪大一点,诗意逐步转为散文和说理的时候,就得分析分析想象力了”。然而,从诗意转为散文,却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他说,“我转到这样冷静的分析的时候,曾经十分痛苦,曾经像托尔斯泰所写的列文那样,为我的无信仰而无所凭依”。”

【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着非常大的好奇。但却一直不忍卒读。
看那些光辉的正直的,被打弯脊骨,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我趴着流泪,我想,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甚至不可自抑地情绪化地产生了某种怨恨,某种质疑。

直到我又翻开顾准传。
那些喧嚣的混乱的张牙舞爪的都已经远去,他立在那里告诉我,
非如此不可。

弃优渥工作走上战火纷飞的革命道路,非如此不可。
在一片狂热中坚守本心,两次被打成右派,以致漂泊孤苦后半生,非如此不可。

钱钟书先生,对世事持一种悲观态度,所以逃离,闭门不问天下事,也不把荒唐的现实看得太严重,沉浸在学术天堂里。
而反观顾准,正因其坚信世界会变好,眼前是错误的,所以要革命,要担尽天下忧乐,挽狂澜于既倒,哪怕被打成右派,剥夺一切权利,也要退而求其次,思考中国往哪里去。

从抱怨怀疑中走出来,把顾准先生的文章通读一遍,想必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慰藉了吧。

最后是传记的序言。
“造反、抄家、打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冷眼旁观,看狂乱的中国到底往何处去——顾准确实在读史,因为他相信,这一切,都将载入史册。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二)、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1、基督教的历史背景
犹太民族通过征服吞并建立的统一的王国——以色列,被新巴比伦王国攻破。
犹太民族被流放至巴比伦地区。
被流放后,犹太人中的知识分子着手系统整理了民族宗教的圣经,旧约完备化。
犹太教具有一神教;禁止偶像崇拜;上帝选民观念;严峻戒律的特点。

帝国罗马时期,犹太人渴望解放,传布“弥赛亚”的预言,弥赛亚后来发展为基督教中的耶稣;犹太中下层民族起义失败,残党宣传反对罗马和犹太教领袖,后来反对罗马的政治成分被抹除,反犹太教的新的教义系统被建立起来。
原始基督教教义:耶稣复活和弥赛亚的千年王国;爱和传道;信主的是上帝的选民;局限的共产主义;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的多神教。
基督教是希腊思想的宗教化,被希腊思想精致过后,传布到整个罗马。


2、希腊思想
(1)、希腊人热衷于探索宇宙,在自然哲学、数学、文法学方面都有所建树。


数学和文法其实都是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数学想用数来解释宇宙的规律,而文法则是用语言结构和规律。人总要有语言才能解释世界的规律,语言就是道,是说明宇宙奥秘的工具。p19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一种“史官文化”,这种文化的几乎唯一的对象,就是当世的政治权威。
阴阳五行、数学神秘主义、刑名之辩都是有的,只不过它们都屈从在政治的权威之下,从未独立。


所谓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绝对不得涉及超过政治权威的宇宙与其他问题的这种文化之谓也

(2)、柏拉图的第一原因、理念世界,是基督教的哲学基础
超脱政治权威,考究宇宙问题的人,在实验科学未发展到相当水平,还不足以把自然当成自然史的时候,不免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精致、纤巧、井然有序感到惊讶,可是对于这个世界怎么会形成这样壮丽精巧的原因,却回答不上来。这是所谓第一原因。柏拉图直率地把它归之于一种神秘力量。
这个神秘力量早有一个候选人,那就是上帝。


其次,文法学、逻辑学的研究,形而上学的研究,使人们对于运用语言这项工具进行推理的能力感到惊讶。
这种能力,不是生灭无常的人所能具有的,是出于神授。

实在世界中也有种种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分类,每一类都有一个共名,来描述它的共相。
具体事物有缺憾和不完满,但是共相是永存的理想状态;共相组成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实在世界只不过是共相世界的一个影子。
这种共相的理念世界是通过理性分析得到的,这种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


第一原因和理性,超脱了尘世的世俗权威,虽然仍寄托于一个超人的力量,但这是当时的科学条件所无可避免的。
固然是神秘主义,却也比把尘世权威视之至高无上,禁止谈论礼法之外的一切东西,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柏拉图的灵魂不灭、善恶有报要求一个上帝。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倡导一种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的观念。
而基督教中就有一个赏善罚恶的上帝。




不同于佛教教导人们超脱一切,跳脱五行,基督教是入世的,它准许人们犯错,只要忏悔就可获得救赎。


信基督教的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的选民有义务解放全天下的人类,这种情绪是宗教战争的原因之一。


梁写文评论李鸿章时说到,中国没有宗教战争,没有那种认真的狂热,什么事都干得不像样,打仗也不像个打仗的样子,中国前途很悲观。你再回想一下30—40年代我们的战争与革命,某种远大的理想——超过抗日的理想,以及由于这种思想而引起的狂热,宗教式的狂热,不是正好补足了梁启超所慨叹的我们所缺乏的东西吗?
“目的论不仅预定上帝,还可以推翻那个上帝,用人来代替上帝的位置,设定人负有神圣的使命,有其历史的终极目的。这比上帝之说当然进步了,进步得不可估量了。然而就其唯理论的特色而论,这不过是没有上帝的基督教而已。这样说,我认为是十分公平的。”


3、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
蛮族征服了罗马帝国,基督教征服了蛮族。
罗马覆亡之时,许多罗马权贵投身教会。因此教会成了希腊罗马思想的保藏库。
世俗权威用日耳曼文,文明社会的通用语言还是拉丁文。
虽然如此,欧洲的蛮族文化作为“骑士文明”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和教士文明并行;它们相互渗透;直到文艺复兴,终于扫掉了古老文明的壳子,古老文明渗透进世俗文化,压倒了宗教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了近代欧洲的文明。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是世俗权威以外的另一个政治权威。
欧洲的君主制能长期维持其等级君主制的实质而不至于流为绝对专制主义,对于维护一定的学术自由,对于议会制度的发展,与两种政治权威并存的局面不无关系。



4、结语
“我不喜欢基督教。我深信,我上面是在用冷冰冰的解剖刀解剖了基督教,丝毫没有歌颂留恋的意思。
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无需乞灵于上帝。
我也并不反对史官文化。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何况,史官文化留给中国人的,有一种很大的好处,没有滚入过神秘的唯理主义(教条主义不过是愚昧,它不是唯理主义)的泥坑,中国人从来是经验主义的。唯理主义的最大好处是推动你追求逻辑的一惯性,而这是一切认真的科学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古代人,曾不得不从神秘的唯理主义那里取得这种力量,现代人已经用不到再为此乞灵于上帝,那是包括在科学的经验主义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至于那种庸俗的实用主义,把逻辑的一贯性和意义体系的完整性看得比当下的应用为低,低到不屑顾及,那也不过是无知而已。)
所以史官文化中的历史主义还是中国思想的优点,要改革掉的是,历史主义不能成为史官,即服务于政治权威的史官。人类,或人类中的一个民族,决不是当代的政治权威有权僭妄地以为可以充任其全权代表的。斯大林说过一好话,希特勒来了又去了,德国民族是永存的。这句话,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适合的。


摘录来自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p29
顾准



【我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初印象来自严歌苓。
是陆犯焉识里妻离子散,在凄风苦雨里怎么也找不到归路的陆焉识;是雌性的草地里被压抑成非人的成神的沈红霞...
今天一搜,严歌苓因为抨击八孩母案件已在大陆销声匿迹了。
一声叹息。
you can take me out of china, but you can never take china out of me.
认同与否且不论,能看到这段隐入尘烟的历史,也就知足了。
毕竟,“历史没有什么可反对的”。】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20:09: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3-12-13 22:12 编辑

(三)、僭主政治与民主
1、斯巴达潮流
“我对斯巴达体系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平等主义,斗争精神,民主集体主义,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我深深体会,这是艰难环境下打倒压迫者的革命运动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斯巴达本身的历史表明,藉寡头政体、严酷纪律来长期维持的这种平等主义、尚武精神和集体主义,其结果必然是形式主义和伪善,是堂皇的外观和腐败的内容,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相反,还因为它必定要“砍掉长得过高的谷穗”,必定要使一片田地的谷子长得一般齐——它又精心选种,不断向上,却相反要高的向低的看齐——所以,斯巴达除掉历史的声名而外,它自己在文化和学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甚至歌颂它的伟大的著作,还要雅典人来写。”

“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也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谏言,是针对着不承认人的自觉性为最高的神的一切天神和地神而发的。”
【前两遍扫过的时候,感觉这句话有点突兀。
普罗米修斯?憎恨神?人的自觉性?跟斯巴达有什么关系。
第三遍的时候灵光一现,所谓斯巴达主义,不就是一种压抑了人的自觉性的主义吗?
以至于刻碑立说都要借由雅典人之笔。】


“要克服异化而又反对僧院共产主义、斯巴达平等主义,这是非常非常高的理想,是一种只能在人类世世代代的斗争中无穷尽的试验与反复中逐步接近的理想。”

“认为政权永远是阶级的政权,专制主义或僭主政治是相互斗争的阶级谁都无力克服对方时兴起的一种过渡政权的理论不适合于中国。中国的专制政权本身就是社会斗争的一方,不是哪个阶级手里的工具。”

(四)、关于海上文明
“海上文明者,从土生土长的地方飘洋过海移民到新地方去之谓也。这种移民,不同于游牧民族的陆上迁移,它是经过一段并非与人斗而是与自然斗争的历程,到达一个陌生的海岸,周围的一切都不知道,移民要在那里生存,必须筑城聚居,逐步扩大它的活动与征服领域。希腊城邦就是这么起源的。
反之,非海上文明的文明,则是部族胞族形成集团,出现部族王,各部族王之间相互征伐,兼并,逐步扩大成为大王国和大帝国。”
【这段描述可以很好的映照我高中时的疑惑。
何以海上文明能滋生出平等的价值观?
“它是经过一段并非与人斗而是与自然斗争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是平等的战友,一同面对风浪。
而内陆文明,地狭人稠,自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蔼温顺的供养者;集团和集团之间争夺利益的冲突,更需要统领一切的王。】


(五)、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在早期文明的历史中,文明的创始和繁荣大都起于林立小邦的局面下的某些邦之中。然而要使这些珍贵的人类精神财产大规模地传播开去,军事征服,以及军事领袖的独裁政制——亦即君主政制是不可缺少的。
事情的“矛盾”还在于:没有大一统,兴起于一隅的文明不可能大规模传播。然而一旦大一统,原来促使文明萌发起来的那种个人创造性,在军事独裁下也就被压抑下去,那种蓬勃奋发的精神状态就逐渐被“内向”、“精神安宁”以至“天国来世”的观念所代替掉了。在西方,这就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伦理哲学的抬头。这一趋向,历时五六百年,最后就是基督教的形成。”

【伯罗奔尼撒战争】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5:4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3-12-15 16:33 编辑

(六)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
“骑者可以稳稳地横矛于双臂与躯体之间来攻击打他的敌人,打击不仅来自他的肌肉,而且来自他本身和他疾驰前进的骑乘的联合重量。”

“骑士阶级从来没有否认过,他的存在的本原条件是,赋予他东西是为了要他去打仗,谁如果不能或不愿履行他的军事义务的话,赋予他的东西就该没收。”

“认为财富的享受和公共责任不可分的这种封建意识,是使中世纪的所有权观念不同于古典的和现代的观念的主要区别。8世纪的军事变革创造出来的封建陪臣阶级,多少世纪以来变成了欧洲社会的统治成分;但是经历了此后的一切纷乱,也不管它的被滥用,这个阶级从来没有完全丧失它的“誓约束缚下的贵人”(NoblesseObilge)的意识,甚至当一个新的与之竞争的市民阶级复活了无条件的和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财产权利的罗马观念的时候,还是如此。”

【骑士精神活得比骑士军更长久。】【
我希望我身边所有朋友都能重诺。
但想了想,这种品质是一种对自我的单方面约束,收益方只有被许诺的我。

想到这些是因为我自己也在努力这样做.....
答应了就一定要记在心上,努力兑现;不许可能性的承诺;不能兑现的时候一定要告知他人并表示歉意...
感觉压力还蛮大的,说话都感觉小心谨慎了很多。

想了想,人家骑士好歹还有权利呢。
我给自己养成这种品质有什么权利吗!】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20:5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3-12-19 14:41 编辑

三、素食者
【我的韩女文学启蒙应该是《82年生的金智英》,这是第二本,很小一本,读得很快。
读的时候感觉很痛苦。
因为我好像就走在这样的现实里。
对父亲背后的父权的厌恶和他有恩于我的事实让我感到矛盾。
我一直试图把自己的憎恶掩藏在撒娇式的撒泼耍赖中,
但最近好像越来越难做到了。
已经经历过的,全都无法原谅。

不过应该只是偶尔冒出一些这样的念头而已。
毕竟已经适应了很久了不是吗,
过得也很好呢。

或许,我能变成一个男性,
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无辜的加害者,
成为一个饶有兴致的观赏者,
在功成名就之后挑选一名战利品。

唔,好像变得忧郁起来了......】

“我之所以会跟这样的女人结婚,是因为她没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同时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缺点。在她平凡的性格里,根本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善于察言观色和成熟稳重的一面。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舒坦。如此一来,我就没有必要为了博取她的芳心而假装博学多才,也无须为约会迟到而手忙脚乱,更不用自讨没趣地拿自己跟时尚杂志里的男人做比较了。我那二十五岁之后隆起的小腹,和再怎么努力也长不出肌肉的纤瘦四肢,以及总是令我感到自卑的短小阴茎,这些对她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我记得凶器是一把铁锹,死者被一把硕大的铁锹击中头部而死。钝重的回声,瞬间金属撞击头部的弹性……倒在黑暗中的影子是如此清晰。”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所有的一切让人感到陌生,我仿佛置身在某种物体的背面,像是被关在了一扇没有把手的门后。不,或许从一开始我就置身于此了,只是现在才醒悟到这一点罢了。一望无际的黑暗,所有的一切黑压压地揉成了一团。”

“、我能相信的,只有我的胸部,我喜欢我的乳房,因为它没有任何杀伤力。手、脚、牙齿和三寸之舌,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会成为杀戮或伤害人的凶器。但乳房不会,只要拥有圆挺的乳房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为什么它变得越来越消瘦了呢?它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圆挺了。怎么回事,为什么我越来越瘦了?我变得如此锋利,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

“笑到最后,她突然觉得活着是一件很令人诧异的事。人不管经历了什么,哪怕是再惨不忍睹的事,也还是会照样活下去,有时还能畅怀大笑。每当想到或许他也过着同样的生活时,早已遗忘的怜悯之情便会像睡意一样无声地来临。
然而,当孩子散发着甘甜香气的身体躺在身边,天真无邪的脸蛋进入梦乡后,夜晚也会如期而至。
天还没亮的凌晨,距离智宇醒来还有三四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时间如同永恒一样漫长,就像沼泽一样深不见底。闭上眼睛蜷缩在浴缸里,可以感受到黑压压的树林迎面而来。黑色的雨柱像长枪一样射向英惠的身体,干瘦的双脚深陷在泥土之中。她拼命摇头想要驱赶脑海中的画面,但盛夏的树木却跟巨大的绿色花火一样绽放在了眼前。这难道就是英惠说过的幻想吗?正如无情的大海一样,数不尽的树木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树海带着熊熊烈火包围住了她疲惫不堪的身体。城市、小镇和道路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岛屿和桥梁漂浮在树海之上,在那股热浪的推动下缓缓地漂向了远方。
她不得而知,那热浪代表着什么,也不清楚那天凌晨在狭窄的山路尽头,看到的那些屹立在微弱光亮之中的、如同绿色火焰般的树木又在倾诉着什么。
那绝不是温暖的言语,更不是安慰和鼓励人心的话。相反的,那是一句冷酷无情、令人恐惧的生命之语。不管她怎么环顾四周,都找寻不到那棵可以接纳自己生命的大树。没有一棵树愿意接受她,它们就像一群活生生的巨兽,顽强而森严地守在原地。
时间不会停止。”



【有点写不下摘抄了,重读的时候窒息的感觉加深了。
快要喘不上气了。】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4:5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3-12-19 15:00 编辑

四、你的夏天还好吗

1、“突然,滚烫的热流涌向喉咙。那种突如其来的感情像沙漠里遇到的暴雨。我想到因为我活着,或者在我活着的时候,有人很痛。我也不知道的地方,某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因为我而剧烈痛苦。这么简单的事情,以前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这让我颇为困惑。刹那间,泪水扑簌簌地流下脸颊。我连忙伸手擦拭,眼泪还是不停地流。终于,我双手掩面,放声痛哭。“那样被指甲按着,肯定很疼……”“肯定很疼……”天花板上的荧光灯仍然不安地闪烁,欲灭不灭。挂满夏季衣服的二层衣架淡淡地、久久地俯视着我,俯视着没脱丧服哭泣的我。”
【成长是感官经验的累积。

因为自己觉得好痛,痛得要撑不下去了。
于是想到因为自己活着,或者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有人也很痛。
于是想要改变一点,就成长了。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弱者总是更有同理心一点。
因为被施加过太多痛楚。】
本楼点评(4) 收起
  • 灯下不是,麻木的弱者也会更残忍
    2024-1-26 14:57 回复
  • 灯下有同理心是一种能力
    2024-1-26 14:57 回复
  • 马狗蛋回复 灯下 :有道理,最近遇到了没有同理心的人,感觉ta这辈子都不会有同理心了
    2024-1-26 15:45 回复
  • 灯下回复 马狗蛋 :哈哈哈哈哈
    2024-1-27 20:37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09:5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狗蛋 于 2024-1-24 10:07 编辑

五、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一)婚姻、爱与性
没有任何制度有可能建立在爱之上。——尼采

1、婚姻作为一种制度的建立并不以爱为基础

在无需考虑生存问题的人们看来,婚姻应当是男女双方个人感情上的事。他们的逻辑是,基于性的爱情引发了个体的结合,也就引出了作为制度的婚姻;由此反推,婚姻制度应当以爱情为基础。
【提出假设:婚姻制度以爱情为基础。】

然而,感情与性相统一的婚姻往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俗语似乎印证了这种理想状态甚至比较少见。
而且,实际上,如果纯粹是两人之间的事,那么无论是感情还是性,都无须婚姻这种法律或习俗的认可。如果仅仅是感情,无论是婚前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还是婚后的“恨不相逢未嫁时”,都无人谴责(狗蛋按:更别说现在随处可见的牛头人战士了...);反倒是常常得到人们的同情、欣赏甚至赞美。【婚姻与情感并不完全等同。】
当然,婚前、婚外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的谴责、干预和压制,但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为可能殃及或波及他人,如“始乱终弃”“夫妻反目”等。如果没有其它外溢的后果,我想没有哪个社会会以法律干预。并且这些问题在诸多国家的法律上都是不告不理的,且只有利益相关人告了才受理。【社会对破坏婚姻的性行为的维护并不代表着婚姻与性的统一,而是因为婚外性行为有概率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没有性与爱,也能有婚姻。即有了婚姻,并不代表有了性与爱情。】
如今,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同居都比以往更常见,婚姻这道法定或习俗的仪式和手续,并没有限制同居男女之间情感和性的交流和获得。【没有婚姻,也能有性与爱。】既然婚姻可以与同居分离,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作为制度的婚姻是为了满足性、满足异性间感情的需要。【质疑假设,提出婚姻制度并不以爱情为基础。】


如果一定要较真,婚姻制度之建立,反倒更可能是,为了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之间的感情。即使是“婚姻自由”这条现代婚姻最基本原则,也不例外。首先,这条原则要求必须有男女双方的同意,这就是对情感行为的一种限制和规制。这一原则宣告社会拒绝承认基于单方性本能冲动或情感而强加于另一方的性关系之合法性,并坚决反对这种性关系(例如强奸罪)。其次,婚姻自由原则并不独立存在,作为其背景和支撑的还有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纳的一夫一妻原则。这两者相加,婚姻自由就意味着至少在制度和规范层面不允许多妻、多夫,重婚和婚外恋;即使是相关当事人两情甚至是多情相悦,也不允许。当然,有人会论述,一夫一妻制是天然合理,是真正的婚姻,因为恩格斯说过“性爱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但恩格斯强调的只是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因此仅是一种看法。不仅至今一些阿拉伯国家仍采取多妻制,而且社会生物学研究发现,至少有些人有可能同时爱着(爱的方式、方面和程度则可能不同)几个人,只要有机会且没有其它后果,都愿意与之发生临时的甚或长期的性关系。“脚踩两只船”“喜新不厌旧”“家花不如野花香”等性冲动或是基于性的感情,在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自由”中都受到了限制。只是我们常常忽视这些相当普遍的现象,习惯于把书本上的应然当作自然。于是,自由变成了一个舌尖上的一个概念,我们很容易忘记了作为制度化的自由从来都是一种规训。【从婚姻制度本身出发分析,婚姻与性、爱的不完全统一性】
性爱往往导向婚姻;但婚姻的成立,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成为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得到维系,却不仅仅是性和爱情。作为一种制度,婚姻势必有更重要的,至少也是与满足性需求同样重要的社会功能。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开

QQ|小黑屋|手机版|北大车协|车协主站

GMT+8, 2024-12-13 17:17 , Processed in 0.086848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